高考语文中的“断句”题,通常指的是文言文的断句(也叫“句读”),属于文言文阅读理解的一部分。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、语法结构的掌握以及语感。
一、什么是断句?
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的语法、意思和逻辑,在适当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(如句号、逗号、顿号等),把文言文分成一个一个句子或短语。
例如:
原文:
“孟子曰道二分焉”
断句后:
“孟子曰:‘道二,分焉。’”
二、高考文言文断句的常见题型
1. 选择题(选出正确的断句方式)
如:“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……”
2. 填空题/主观题(直接在文中标出断句位置)
三、高考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技巧
1. 看虚词(文言文中的标志性词语)
文言文中有一些常用的虚词,可以作为断句的标志:
虚词 | 作用 | 示例 |
曰 | 表示说话 | “子曰”、“孟子曰” |
也 | 表判断或语气 | “此乃天命也” |
焉 | 语气助词 | “不亦说乎?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 |
乎 | 语气助词 | “吾谁与归?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?” |
者 | 表示停顿 | 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 |
之 | 结构助词 | “臣闻之,齐桓公好服紫。” |
以 | 连词,表原因或目的 | “以故汉室倾颓,奸臣窃命。” |
✅ 技巧:遇到这些词,往往后面需要断句。
2. 看句首词(文言文中常见的发语词)
句首词 | 作用 | 示例 |
盖 | 表推测、推论 | “盖追兵且至矣。” |
夫 | 表引出议论 | “夫战,勇气也。” |
若 | 表假设 | “若为佣耕,何富贵也?” |
且 | 表并列或递进 | “且夫水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。” |
今 | 表时间 | “今有人于此。” |
✅ 技巧:句首出现这些词,一般是一个完整句子的开始。
3. 看句尾词(文言文中的结尾词)
句尾词 | 作用 | 示例 |
也 | 判断句 | “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 |
矣 | 表完成 | “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” |
焉 | 表疑问或感叹 | “不知老之将至,忽焉已晚。” |
乎 | 表疑问或感叹 | “岂非以其重而危邪?” |
耳 | 表限止 | “此余之所得也。” |
✅ 技巧:句尾出现这些词,往往是句子的结束。
4. 看对仗、排比、并列结构
文言文中常使用对仗、排比、并列结构,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的划分。
例如:
> 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以;”
这是对仗句,前后结构相同,应断成两句。
5. 看主谓结构
文言文中,主语+谓语是基本结构,可以作为断句依据。
例如:
> “孔子曰:‘吾与点也。’”
“孔子”是主语,“曰”是谓语,后面是引用的内容。
6. 看代词
文言文中常用“之、其、彼、此、吾、汝、予”等代词,它们前面往往是主语,后面可能是宾语或定语。
例如:
> “吾视其辙乱,望其旗靡,故逐之。”
“其”指代“齐军”,前面是“吾”,后面是“辙乱”。
四、高考文言文断句真题示例
原文:
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’”
断句:
“子曰:‘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’”
五、练习建议
1. 多读古文:培养语感。
2. 积累常见虚词:如“也、乎、者、之、焉”等。
3.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:不能只看字面。
4. 做真题练习:熟悉题型和思路。
六、口诀(帮助记忆)
> **虚词断句法,句首句尾查。
> 对仗排比处,主谓结构下。
> 代词前为主,语气助词后。
> 读懂大意是关键,断句自然不难拿。**
如果你有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想要练习断句,我可以帮你分析!
思拓优学-专注于教育科普综合平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