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高考(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)的“提前录取”通常指的是在高考正式考试之前,通过一些特殊类型的招生方式被高校录取。这些方式主要包括:
一、高考提前录取的主要类型
1. 保送生
对象:成绩优异、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。
条件:一般为省级或全国级学科竞赛获奖者、省级三好学生、优秀学生干部等。
流程:
学校推荐
高校审核
参加高校组织的测试(如面试、笔试)
被录取后不再参加高考
> ✅ 注意:保送生名额有限,竞争激烈,且每年政策可能有调整。
2. 自主招生(已取消)
自主招生曾是高校在高考前自行组织选拔的一种方式,但自2020年起,全面取消,改为“强基计划”。
3. 强基计划(2020年起实施)
目标: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。
招生高校:包括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复旦大学等985高校。
流程:
报名(一般在高考前)
高校初审
参加高校组织的校测(含笔试、面试)
综合成绩(高考+校测)择优录取
优势:录取后可进入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,享受专项培养计划。
4. 综合评价招生
特点:部分高校在高考前进行综合评价,结合学业水平测试、综合素质评价、校测成绩等进行录取。
适合人群:成绩中等但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。
流程:
报名
提交材料
参加学校组织的测试
根据综合成绩录取
5. 艺术类、体育类提前录取
艺术类:如美术、音乐、舞蹈等专业,部分高校在高考前组织专业测试,合格后可提前录取。
体育类:高水平运动员、体育特长生等,也可通过提前测试获得录取资格。
6. 国防生、公安类院校提前录取
国防生:报考军队院校或国防生项目,需通过政审、体检、面试等环节,提前录取。
公安类院校: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等,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。
二、提前录取的注意事项
1. 提前报名:很多提前录取项目需要在高考前完成报名和初审。
2. 关注政策变化:每年政策可能有调整,建议关注教育考试院或目标高校官网。
3. 不要放弃高考:即使被提前录取,也要参加高考,否则可能影响后续志愿填报。
4. 了解各校具体要求:不同高校的提前录取条件、流程、时间安排不同。
三、如何准备提前录取?
1. 了解自身优势:是否具备保送、竞赛获奖、艺术体育特长等。
2. 研究目标高校:查看该校的提前录取政策、报名时间、考试内容等。
3. 提前准备材料:如获奖证书、推荐信、个人陈述等。
4. 参加模拟测试:如有相关测试,提前练习以提高成功率。
四、
类型 | 是否需要高考 | 是否需要额外考试 | 适合人群 |
保送生 | 否 | 是 | 成绩优异、有竞赛奖项等 |
强基计划 | 是 | 是 | 基础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 |
综合评价 | 是 | 是 | 综合素质突出的学生 |
艺术/体育类 | 是 | 是 | 艺术或体育特长生 |
国防/公安类 | 是 | 是 | 有相关职业意向的学生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