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高考的“排位”通常指的是在选科组合、志愿填报、成绩排名等方面如何进行排序和选择,特别是在不同省份实施的新高考政策中,排位机制可能会有所不同。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解释新高考中的“排位”:
一、什么是“排位”?
在新高考制度下,“排位”一般指的是:
1. 选科组合的排位:根据学生选择的科目组合(如“3+1+2”或“3+3”),确定其可报考的专业范围。
2. 成绩排位:在某些省份,考生按照总分或单科成绩进行排名,用于志愿填报时的参考。
3. 专业/院校的排位:在填报志愿时,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和排名,结合往年录取数据,选择合适的学校和专业。
二、新高考的排位方式
1. 选科组合排位(以“3+1+2”为例)
“3”:语文、数学、外语(必选)
“1”:物理或历史(必须选一个)
“2”:从剩下的4门科目中选2门(如政治、地理、化学、生物)
排位原则:
选物理的考生:可以报考大多数理工类专业
选历史的考生:主要报考文史类专业
不同组合的考生之间不能直接比较,因为科目难度、内容差异大。
> ✅ 注意:有些省份(如江苏、广东)会将“物理+某两科”与“历史+某两科”分别进行排位,即两个不同的排位体系。
2. 成绩排位(按总分或等级赋分)
新高考实行等级赋分制(如浙江、上海、北京、天津等),每个科目根据原始分划分为A、B、C、D、E五个等级,再转换为对应的分数。
例如:
A级:90100分
B级:8089分
C级:7079分
D级:6069分
E级:60分以下
排位方式:
每个省会根据当年考生的总体成绩分布,划定各等级的分数线。
考生的最终成绩是所有选考科目的加权总分,然后进行全省排名。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