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政治新高考”通常指的是中国高考中思想政治科目的考试改革,特别是在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,政治科目在考试内容、形式和评价方式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。以下是对“政治新高考”考试方式的详细说明:
一、政治新高考的基本情况
1. 考试形式
考试科目:思想政治(简称“政治”)
考试时间:全国统一高考期间,一般为6月7日或8日
分值:不同省份略有差异,但大多数省份为100分
题型结构:
单项选择题(约1216题,每题4分左右)
非选择题(包括简答题、材料分析题、论述题等)
2. 考试内容
政治科目主要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、法律知识、时事政治等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。
主要内容包括:
经济生活:市场经济、宏观调控、财政政策、消费与生产等
政治生活:我国的政治制度、政府职能、公民权利与义务、党的领导等
文化生活:文化的作用、传统文化、中华文化、文化自信等
哲学与生活:唯物论、辩证法、认识论、人生观价值观等
时事政治:国内外重大事件、国家政策、社会热点等
二、新高考改革对政治考试的影响
1. 题目更注重综合运用能力
不再单纯考查知识点的记忆,而是强调理解、分析、应用。
更多题目会结合现实问题,如社会热点、国家政策、国际形势等。
2. 材料分析题增多
多数省份的非选择题以材料分析为主,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,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。
3. 强调核心素养
新高考强调“核心素养”,即:
政治认同
法治意识
公共参与
科学精神
4. 分层考试(部分省份试点)
在部分实行新高考的省份(如上海、浙江、北京、天津等),政治可能作为选考科目之一,成绩计入总分。
三、备考建议
1. 熟悉教材与课程标准
精读教材,掌握基础知识,尤其是高频考点(如“经济生活”中的市场机制、“政治生活”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)。
2. 关注时政热点
每周关注新闻联播、人民日报、新华社等权威媒体,积累时政素材。
例如:二十大报告、十四五规划、共同富裕、双减政策、疫情防控、科技自立自强等。
3. 提高材料分析能力
多做真题和模拟题,训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、归纳要点、联系课本知识的能力。
4. 注重逻辑表达
非选择题要条理清晰,语言规范,使用政治术语,避免口语化表达。
四、典型题型示例
1. 选择题(示例):
> “近年来,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扩大内需,推动经济发展。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的哪项职能?”
> A. 经济调节
> B. 市场监管
> C. 社会管理
> D. 公共服务
答案:A
2. 材料分析题(示例):
> 材料一:2023年,中央财政安排资金支持乡村振兴战略,重点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、农业现代化等。
> 材料二:某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。
>
> 结合材料,分析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,并说明如何实现绿色发展。
参考思路:
意义:促进城乡协调发展、提高农民生活水平、实现共同富裕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。
实现路径:加强政策支持、发展绿色产业、加强生态保护、鼓励科技创新等。
五、各省份差异说明
不同省份的新高考方案略有不同,例如:
省份 | 政治是否为必考 | 是否计入总分 | 考试形式 |
北京 | 必考 | 是 | 全国卷 |
上海 | 选考 | 是 | 自主命题 |
浙江 | 选考 | 是 | 自主命题 |
河南 | 必考 | 是 | 全国卷 |
六、
“政治新高考”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,不再只是死记硬背。备考时应注重:
理解知识点
关注时政
提升分析能力
规范答题技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