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考史观”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术语,但在高考历史考试中,“史观”通常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,即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出发来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。在高考历史中,常见的史观包括:
一、高考常考的“史观”有哪些?
1. 唯物史观(核心)
这是高考历史中最重要、最基础的史观,也是官方强调的核心内容。
基本观点:
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;
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;
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;
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;
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与阶段性。
在题目中的体现:
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制度时,要从生产力、生产关系、阶级矛盾等方面入手。
强调“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变革的影响”。
> 示例:
> “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?”
> 答案可能涉及: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,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改革;缺乏彻底的社会变革等。
2. 文明史观
关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,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、融合与演变。
特点:
重视技术、文化、制度等文明成果;
强调文明的多样性与相互影响;
关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演进。
常见题型:
比较不同文明的特点;
分析某一文明对世界的影响。
> 示例:
> “中国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世界文明?”
> 答案应从造纸术、印刷术、火药、指南针对欧洲文艺复兴、地理大发现等的影响角度分析。
3. 全球史观(整体史观)
强调从全球视角看待历史,注重世界范围内的联系与互动。
特点:
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;
强调全球化、跨文化交流;
重视殖民扩张、贸易网络、科技传播等。
常见题型:
分析某次事件的世界意义;
探讨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影响。
> 示例:
> “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?”
> 答案应包括:促进了全球贸易、推动了殖民扩张、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、改变了世界格局等。
4. 现代化史观
关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,强调工业化、城市化、民主化、法制化等。
特点:
以“现代化”为线索,分析历史发展的主线;
强调制度变革、技术进步、思想解放等。
常见题型:
分析某国现代化进程;
对比不同国家的现代化道路。
> 示例:
> “中国近代化探索为何屡遭挫折?”
> 答案可能涉及:封建制度顽固、民族资本主义薄弱、外部压力大、思想保守等。
5. 革命史观
强调阶级斗争、革命运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。
特点:
重视农民起义、资产阶级革命、无产阶级革命;
强调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。
常见题型:
分析某场革命的意义;
比较不同革命的异同。
> 示例:
> “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?”
> 答案应包括:推翻帝制、建立共和、推动思想解放等。
二、高考如何考查“史观”?
1. 直接设问型
题目直接问:“材料体现了哪种史观?”、“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历史的?”
答题思路:
先判断材料中体现的是哪一种史观;
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进行分析。
2. 间接考查型
通过材料或问题设置,要求学生用某种史观去分析问题。
答题思路:
明确题目所要求的史观;
结合相关知识,从该史观的角度展开分析。
3. 综合考查型
结合多种史观进行分析,如比较不同史观下的历史解释差异。
答题思路:
分别从不同史观角度分析同一事件;
指出各史观的优缺点或适用范围。
三、备考建议
1. 掌握基本史观的定义和特点,尤其是唯物史观。
2. 多做真题练习,熟悉高考如何考查史观。
3. 积累典型历史事件的史观分析,如鸦片战争、辛亥革命、工业革命等。
4. 注意答题规范,先点明史观,再结合史实分析。
四、示例解析
“《天朝田亩制度》提出‘凡天下田,天下人同耕’,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思想。请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其局限性。”
参考答案:
《天朝田亩制度》虽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,但从唯物史观来看,它忽视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和生产力水平,无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。同时,这种理想化的平均主义也缺乏现实可行性,最终导致太平天国运动未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变革。
如果你有具体的题目或知识点需要分析,也可以告诉我,我可以帮你进一步解答!
思拓优学-专注于教育科普综合平台